1、主要养育者情绪多变
成人自信、稳定、成熟、理智的养育态度,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。如果主要养育者经常怕这怕那,情绪多变,牢骚满腹,盲目攀比,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。
2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
家庭是孩子避风的港湾,父母吵架只会破坏家庭带给孩子的安全感。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敏感,自卑,有的甚至还会有暴力倾向,性格孤僻冷漠。
3.两岁前的母婴分离
约在宝宝1岁半到2岁时,母婴依恋关系明确下来。母婴依恋是多重依恋的基础,也是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。 如果妈妈这个安全岛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,他们就会勇敢自信地向外探索世界,否则他们就不肯离开妈妈,总是黏在妈妈身边寻求最初的安全感。但是生活总是残酷的,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可能都会很无力。如果不得不分离,请爸爸一定补上来。母婴依恋是一切依恋的核心,父亲和孩子的依恋就是仅仅包裹这个核心的关键圈层。此外,如果在不得已的条件下母婴分离,那么也请将对孩子的伤害尽可能减小。
4.生活不规律
很多妈妈都深有体会,孩子彻底治愈好我的文艺病!以前自己爱去哪里去哪里,随时可以有任性说走就走的旅行。但自从有了孩子后再也不敢瞎折腾。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孩子增加对生活的确定性,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。
5、不能跟孩子将心比心
孩子的需求与愿望很少被考虑,只能围着成人转,必须严格遵从成人的意愿、适应成人的情绪变化。当娃企图从家长这里得到安全感时,却被家长的取笑、不当回事,无情地摧毁了!
6.忽视情感需求或不能有效满足情感需求
我们可能花很多钱很多时间在孩子的吃的、穿的、用的上面,但是很多父母会忽视孩子真正需要的情感需求。我们专注于如何止哭,但是却不肯花点时间理解孩子为什么哭;我们专注于如何接觉的技巧而不是花点时间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醒?
7.试图控制孩子
一个被成人严格操控的孩子可能有强有力的安全吗?我们面对强大的权利是不是有一种自己就是小蚂蚁的感觉?以后我们再说“我是你爸,你必须听我的”的时候,想想还没有你大腿高的孩子是多么的无力。
8.在没告诉孩子的情况下偷偷离开
很多妈妈曾有过这样的经历。不忍心听到孩子大哭,趁着孩子睡着时候偷偷溜走;平时出门上班会让孩子奶奶引诱孩子到其他地方,再偷偷溜走...
当孩子一转眼或睁开眼睛发现妈妈不见了,整个人会特别恐慌。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不见了,又不知道如何去找妈妈,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糟糕且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。所以即便孩子大哭也要主动告诉孩子:妈妈要出去了,天黑的时候就会回来。也请你大方地给孩子一个拥抱。
9、吓唬孩子
“别哭了,再哭就不要你了!”
“这碗饭不吃完,妈妈就不喜欢你了!”
“成绩不好,以后就只能捡垃圾!”
......
有没有种似曾相识的赶脚?不少家长都这样“威胁”过孩子吧!这会让他们每时每刻都有患得患失的感觉,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棒,父母才会这么做,结果导致性格敏感、内向胆小。
10、过度溺爱
把孩子保护得太好,凡事包办,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,使孩子胆小、畏惧困难。或者非理性的认为孩子是个天才,经常表扬孩子聪明。孩子缺少抗挫折的体验、回避困难,常常会很情绪化,缺少安全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