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使用威胁性的语言,逼迫孩子就范,其实是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。虽然,很多孩子迫于父母的权威,也不好说什么,只能乖乖服从。但是,时间久了,就会出现各种不好的后果。
1.孩子会形成错误的认知
曾经有一条公安系统的公告,就是告诫大人在带孩子的时候,不要总是拿警察叔叔来吓唬孩子。要让孩子明白警察永远是保护他的,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知道去找警察帮忙。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老人的确喜欢用警察来吓唬孩子,这就会让孩子对警察有一种错误的认知,他们会认为警察就是抓小孩的,这种认识对孩子的危害很大。
当老人告诉孩子,如果不听话,妈妈就会喜欢弟弟妹妹。或者如果不叫爷爷,爷爷就回家不带你了。那么当妈妈关心弟弟妹妹的时候,孩子会认为是因为他自己做的不好,所以妈妈才会对弟弟妹妹好。当爷爷真的因为有事回家了,孩子可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表现不好,所以爷爷才走的。这种认知模式会让孩子生活的很辛苦,他会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和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,甚至会在内心不断地责怪自己。
2.孩子失去安全感,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
“你不听话,妈妈就不爱你了”,类似这样威胁性的话,很多父母经常喜欢对孩子说。然而,这句话向孩子传达的意思就是,你没有按照我说的做,所以我不爱你了。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话,就会失去安全感,认为父母爱自己是有条件的,父母的爱会随时收回。
3.孩子会变得叛逆,更加不服从管教
人都不喜欢被威胁,孩子也不例外。父母使用威胁性的语言,想要把孩子逼得没有退路,一旦孩子站起来反抗,就探知了父母的底线,下次更不好管教了。比如,父母威胁孩子说“你再不好好写作业,我就把你扔到外面”。结果孩子真的就一个人跑到外面了,父母担心孩子跑出去遇到危险,只能说软话把孩子哄回来。有的时候父母说“威胁性”的话语,反而暴露了“纸老虎”的教育本质,并不舍得真正伤害孩子,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叛逆,不好管教。
4.孩子容易变得胆小、不合群甚至有攻击性
如果大人总是用威胁吓唬式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,他就会变得谨慎而且胆小。记得我小的时候,奶奶有很多的家务活要做,她不希望我出去玩,她总是对我说:“你再要出去玩,邻居带帽子的爷爷就会把你带走,再也回不来了。”作为孩子的我,听到奶奶这样说,就不再闹着出去玩了,奶奶也因为自己高明的方法变的得意洋洋。但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,我一直害怕带帽子的人,甚至当我成年后遇到戴帽子的陌生人,我的潜意识中都会浮现出一些不好的联想。
5.孩子变得逆来顺受,习惯被人牵制、威胁
威胁孩子,看似省事,其实得不偿失。孩子在生活中,应该敢于争取自己的利益,跟霸道的权威势力斗智斗勇。父母用“威胁性”的语言,用爱一直压迫孩子,孩子就会学会逆来顺受,将来孩子因利益、爱情、友情等等珍视的东西,也会甘于被人牵制,很难过得幸福。